数据库连接出错:SELECT S.*,M.alias AS M_alias,M.keywords AS M_keyword,M.config AS M_config FROM p8_sort S LEFT JOIN p8_article_module M ON S.fmid=M.id WHERE S.fid='142'

Table 'ksfbw.p8_sort' doesn't exist
1146 关于我国农村流通领域中经营主体改革的一个新构想 - - 快速论文发表网_快速发表论文

关于我国农村流通领域中经营主体改革的一个新构想

作者:邵际树 时间:2010-09-04 09:22:09  来源:  阅读次数:1806次 ]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流通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但目前 我国农村流通领域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流通领域中的经 营主体出发,分析了目前多元化主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对经营主 体改革的一个新构想.
    关键词:农村流通;经营主体;改革
   Abstract:China has made a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areas of rural circulation since  China’s economic reform 30 years ago.This paper derives from the oper- ating entities in the circulation area,analyzes the problem of the current diversified entities and pro- poses a new idea about the operating entity reform.
    Keywords:rural circulation;operating entities;re- form
       流通体制包括商品流通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是微观主体行 为和宏观制度环境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农村流通经营体制具体包 括农村流通经营主体(企业、个人等)、经营载体(市场)、经营客体 (农产品、农资、日用消费品)、经营形式、经营渠道等。农村流通管 理体制指政府对农村流通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具体包括管理对 象、管理形式、管理权限等.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流通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农村市场体系框架逐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市场数量增加,平均市 场规格扩大,批发市场、期货市场、专业市场从无到有,逐渐发展; 农村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农资的价格逐步放开,市场化程度逐步 提高;农村流通渠道从单一、多环节向多元化、少环节方向发展; 原来供销社和国营商业部门独家经营的局面被打破,农民个体运 销户、经纪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组成了 多元化的农村流通主体;农村流通管理逐步规范化,农村流通法 律法规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家对农村流通的管理从单纯依靠行政 手段向经济、法律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并逐步建立起服务型流通 管理体制.
    但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市场发展的层次仍然比较低,城 乡市场还比较零散,还有人为割裂的痕迹。农村流通组织发育相 对滞后,流通效率比较低下,农村市场管理滞后,农村经营业态单 一、流通方式落后。农村商品流通仍然存在着设施不足、方式陈 旧、成本较高、农民进入市场较难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 和农民增收,也抑制了农民消费,延缓了农村的市场化进程。因此, 总结经验教训探讨当前我国农村流通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 拓进一步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路,对于我国农村的发展不 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深化农村 流通体制改革首先要对农村流通经营主体进行改革.
    一、文献述评 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期刊、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和重要会 议论文中,以“农村流通”为关键词对2000~2009年进行检索,共 有相关文献2712篇。可见对于农村流通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非 常浩繁,学者们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角度都不尽相同。根据研究主 题的不同,可以将该领域的研究归为以下几类:①对农村流通体 制宏观改革问题的研究。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包括:深化农村流通 体制改革对策建议(张满林,2003);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系统 性框架及若干关键点(张闯,夏春玉,2008);我国农村流通体制改 革30年回顾与展望(陈丽芬,2008);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后续改 革(唐正繁,罗雄,2002)等。②对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和体系建设的 研究。该研究领域涉及谈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建设(黄诗义, 2009);湖南新农村流通服务网络整合机制研究(高青松,2009); 厦门农村流通网络现状透视及发展思路初探(陈玉慧,2009)新农 村现代流通网络改造与建设思路(张淑梅;,2008)等。③对农村流 通市场的研究。其中包括农产品流通问题的研究,农资流通和农 村日用消费品流通问题的研究。这部分的研究文献较多,在此就 不再罗列。④对农村流通主体和渠道的研究。该研究包括我国农 村零售业的发展对策(柳春岩,2009);关于供销合作社改革目标 定位问题的思考(张秀宽,2006)等。⑤少数学者也对农村经营人 才的培养有研究。如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林小星,2009);供销社院校如何打造农村流通人才摇篮(王忆 南,2008)等.
    总体看来,对于农村流通体制宏观的研究和农村流通市场的 研究比较多。但对于我国目前农村流通问题,本文认为首先要分 析研究流通经营主体问题,然后再来解决客体和载体的问题。尤 其是在目前主要的经营主体在市场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现 实环境下.
    二、我国农村流通领域中经营主体结构的变化过程 我国农村流通领域经营主体结构的变化与我国农村经济改 革的过程是紧密相连的.
    ①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在经济体制上采取了高度集中的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计划经济模式,与这种经济模式相 适应,我国农村流通领域中的经营主体是国有商业组织和供销合 作社(1978年在社会零售商业机构和人员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 所有制商业分别占89.7%和97%;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 和集体商业占97.9%;在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全民和集体 商业占94.4%).
    ②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从 1978~1984年我国由计划调节向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过渡,人 民公社制度解体,从根本上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生 产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农户与集体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农民家庭获得了经营自主权,有了择业的自由,除了从事农业外, 还可以从事第二、三产业,这是农民开始成为农村流通主体的标 志。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与农户的土地经营权分离,从根本上解决 了在人民公社时期无法解决的按有效劳动进行分配的问题,农民 有了对自身劳动支配的自由,为市场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前提。这 阶段农村市场开始恢复、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被打破、统购 统销的农产品数量和范围均缩小了、部分农产品价格放开了,一 场新的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③1985~1991年,我国开始推行\"双轨制\",农村流通体制由计 划向市场过渡。这阶段全民所有制经济进行了初步改革,个体和 私人企业有一定发展,农村经济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 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农村除了以土地为中心的乡、 村合作组织之外,为了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商品生产,农民又自愿 组成了多样化和专业性的经济联合。各种经济联合是农工商之 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自愿组成的,打破了地区和所有制界限, 代表着一种横向联合的新方向。这些新的经济联合,既突破了个 体与家庭的局限性,获得适度的规模效益,又不改变财产关系、承 认各自的独立利益,体现了自愿互利原则。这些联合,多数以懂技 术,善经营的人或骨干企业为核心,能适应当地经济条件,着眼于 获取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农民以及多种形式的经济联 合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农产品市场流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④1992~2000年,我国转入市场经济轨道,农村流通体制改 革全面加速。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农产品流通体 制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大大加快了。从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国有 和集体企业转变经营方式,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 同体,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紧密结合,形成了贸工农一 体化经济组织,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使我国农业 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再者,供销合作社进行体制改 革,筹划组建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供销合作社在为农服务方面 取得了明显进步,成为农民群众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民的 组织化程度.
    ⑤2001年至今开始步入经济建设新时期,农村流通体制改 革配套完善。农村流通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农民商品意识、 市场意识逐渐增强,农村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有农户、经纪人、 专业合作组织、流通企业、生产加工型企业等。2003年,中共中央 1号文件提出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议。2004~2007年,连续四年的中 共中央1号文件均提出要鼓励发展农民经纪人等农产品营销主 体,搞活农产品流通。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中国蔬菜市场协会、 农村合作流通协会等相继成立,其在促进农村流通方面发挥了积 极的作用。在国家多种财政措施的重点支持下,一批龙头企业发 展起来了,其在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方 面起到了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活跃于农村市场的个体工商户 和经纪人有天然优势,其购销方式灵活、经营方式机动,既有助于 解决小农户面对市场时的困惑与不便,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 企业、大市场在农村流通中存在的缺陷.
    三、目前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 ①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依然较低。农村流通主体\"散、乱、差、 小\"的特征仍然突出。数量巨大的个体商户、运销专业户和经纪人 占支配地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和实力有限,大型现代流通 组织未发挥主导作用,国有商业组织和供销合作社也由于种种原 因没有发挥出主渠道的功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未得到有效 缓解.
    ②经营主体在市场中的抗风险能力较弱。目前县以下农村市 场的很大一部分已被个体、私营经济所占领,而个体、私营商户由 于资本实力,网络规模,经营管理能力以及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 均处于弱势,一旦市场发生较大的波动,这些数量众多的流通经 营主体就会面临较大的风险.
    ③经营主体对市场的相关投入不够。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的 农村市场较为分散,同时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信息网络和售后服 务基本缺失。这些都需要流通经营主体加大投入力量。而目前多 元化的经营主体中大部分都没有这个实力和能力,即使是国有商 业组织和供销合作社也由于或历史包袱过重或者政策原因等步 履艰难,对于市场的投入也是有心无力.
    四、经营主体改革的一个新构想 在目前多元化的农村流通经营主体形式中,是否需要一个主 渠道来发挥主导作用?回答是肯定的。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和 我国的实践已经得到充分证明。但目前在我国农村多元化的流通 经营主体中,没有一个能够取到这个作用,因而需要对其进行整 合.
    目前,我国农村流通经营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大市场,大流 通”,为了与此相适应,同时克服上面所论述的问题,因此经营主 体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个新的构想:以供销 合作社为基础,以政府主导重组为关键,以地方金融机构参股为 契机,以电子商务为手段,以服务农村为导向,组成一个新型的股 份制的供销综合体.
    ①新型的供销综合体是以供销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力量,是农村流通的主 渠道之一。虽然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受政策、历史、经营 等因素的影响,供销社目前还存在着不少弊端和劣势。但供销合 作社有着遍布农村、贯通城乡的组织系统和经营服务网络。截止 2007年底,全系统有省(区、市)供销合作社(以下简称省社)31 个,省辖市(地、盟、州)供销合作社(以下简称省辖市社)342个, 县(区、市、旗)供销合作社(以下简称县社)2376个,基层社21321 个;社有企业48402个,事业单位487个。全系统组织农民兴办的 各类专业合作社27958个,比上年增加5991个;入社农户627.01 万户,增加84.08万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315.30亿元,增加95.
    95亿元。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站17.74万个,比上年增加2.35万 个。全系统领办各类行业、专业协会18115个,比上年增加3968 个,入会会员262.96万个,增加49.93万个。在各地建立的商品基 地10074个,比上年增加1769个。为农民建科学试验示范田22.
    87万公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126.86万公顷;提供技术培训、信 息咨询1296.21万人次;提供种子、种苗15.12亿元。可以看出以 供销合作社为基础来重组新型的综合体是可行的.
    ②新型的供销综合体的组成必须有政府来主导重组。新型综 合体的主要股份成员包括原来的供销社、当地农民自发形成的相 关组织和地方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等。这些成员有些是全民所 有制,有些是集体所有制,有些是私有制,这些成员背景不同,各 方利益不同;只有政府主导重组,从政策上予以规定,才能保证各 方利益的公正和持久。所以只有政府主导重组的这个新型的供销 综合体才能协调各方利益,才能保证该综合体持久运行,也是由 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③新型的供销综合体要有金融机构的参与。一方面,“大市 场,大流通”的实现必须有“大金融”的支持,这是现代企业发展的 重要条件,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情况 下,需要在供销网络和基础设施上有较大的投入。另一方面,我国 目前农村的消费情况有其特点。大部分的农民首先通过各种不同 金融机构贷款购买农资产品,然后出售农产品,还掉贷款后的剩 余才能用于日用品的消费。在这个收入消费循环中,金融机构是 源头。因此在新型的供销综合体中如果有金融机构的参与将是有 巨大发展潜力的,而且也为收入消费循环带来了活力。同时我国 目前的金融改革也是支持地方金融机构的这种参与的,政府的态 度也是支持的,这是一种多赢的局面.
    ④新型的供销综合体必须要采用现代的电子商务手段。对于 农村流通业而言,至今尚缺乏一个合适的农村流通信息中介平 台。这也意味着没有一个流通信息载体服务于那些发展处于一种 封闭状态得地区。不但外面的信息无法传递进来,而且本地的一 些流通信息也无法传递出去。农村流通信息平台的缺失,使得信 息的收集缺乏针对性,利用价值不大。现有的一些信息咨询和信 息提供部门的信息资源不能适应农民的需要,缺乏合理的信息组 合。电子商务对流通领域有着直接的影响。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 开放性、全球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已成为电子商务的内在 特征,并使得它大大超越了作为一般贸易手段的内在价值,对社 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影响。在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中,流通领 域的应用具有先导性。推进流通领域的电子商务不仅有助于流通 产业自身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而且能够加快电子商务向经济生活 领域的渗透和扩散。带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对于农村流通现 代化建设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⑤新型的供销综合体要以服务农村为导向。坚持以农为本, 充分挖掘农村市场,新型的供销综合体一定会有广阔的发展空 间。把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探索参与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引导和帮助农民走贸工农一 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在农业产业化的链条中,凡是能够参与的环节、能够采取的办法 和措施、能够发挥作用的途径,都要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同时也应 积极参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农民培训和劳务输 出工作。应按照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大力发展村级综 合服务站、庄稼医院、科技服务站,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 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 务.
    五、结语 “三农”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而深化 农村流通体制改革,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平稳发 展则是这项工作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关键环节。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首先要整合目前的过度多元 化的经营主体,培育几个有影响力的经营主体,使农村市场能够 有序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闯,夏春玉.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系统性框架及若干关键 点[J].财贸研究,2008,(01).
    [2]陈丽芬.我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J].市场营 销导刊,2008,(05).
    [3]李晋红.美日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J].中 国合作经济,2005,(05).
    [4]刘芳.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的模式分析[J].北方经济,2008, (01).
    [5]原梅生,弓志刚.论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J].财贸经济, 2005,(03).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快速论文发表网(www.ksfbw.com)本中心和国内数百家期刊杂志社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帮客户代发论文投稿.

投稿邮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82702382
联系电话:15295038833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广告推荐

文章评论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阅读排行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