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连接出错:SELECT S.*,M.alias AS M_alias,M.keywords AS M_keyword,M.config AS M_config FROM p8_sort S LEFT JOIN p8_article_module M ON S.fmid=M.id WHERE S.fid='85'

Table 'ksfbw.p8_sort' doesn't exist
1146 上行式移动模架施工技术 - - 快速论文发表网_快速发表论文

上行式移动模架施工技术

作者:郭昆明时间:2017-04-28 08:49:43  来源:  阅读次数:868次 ]
1 上行式移动模架的主要性能特点
DSZ32/900 型上承自行式移动模架采用主梁置于桥体上方
结构 ,利用梁端、桥墩安装支腿 ,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主要
的性能特点为 :
1)采用双主梁结构的稳定性、抗外力(如台风)承受能
力更强 ,而单主梁在其稳定性、抗外力性能要差得多 ;
2)与一跨半式结构相比较 ,采用两跨式结构 ,其过孔更
加安全、快捷 ;
3)与底模单独平移开启、闭合比较 ,上行式移动模架采
用外模系统 ,其横向平移开启、闭合更具可操作性 ,结构更合
理 ;
4)采用外模系统横向平移开启和闭合 ,其设计新颖、结
构合理 ,更能适应桥下净空的限制施工 ,最低桥下净空的高度
为 1.7m ;
5)采用液压控制移动模架的降升、横向开合,其动作平稳、
安全 ;
6)其支腿都是自行过孔就位安装 ,大大减少了过多的投
入辅助设备 ,降低了劳动强度、施工成本 ,提高了施工生产效
率 ;
7)该移动模架在转场时可以整体通过连续梁、钢构 ,且
主梁系统不需要拆除也可以直接过隧道等空间。
2 上行式移动模架拼装
2.1 临时支墩架设
2.1.1 基础制作
墩身施工完成后 ,回填基坑 ,在两墩间填筑 100cm~150cm
厚石方 ,推平压实 ,采用 C20 砼硬化场地。按设计位置浇筑
C40 砼临时支墩基础 ,预埋钢板焊接钢筋埋入支墩基础。基础
浇筑时应确保模板的稳定性、严格控制表面平整度 ,其预埋件 ,
特别是钢板表面应处于同一水平面 ,误差应控制在 ±10mm 以
内 ,并且 ,四个临时支墩基础的横向、轴向定位尺寸误差也要
控制在 ±20mm 以内。
2.1.2 四个临时支墩、预埋件钢板高度应以实际测量测量墩
搞为准
在实际测量墩高、钢板高度后 ,应预留 2cm 的设计尺寸作
为调整限度 ,以作为架设钢板垫补到标准位置 ,但是不得超高。
2.2 后临时支架架设
把后临时支架底部支撑钢板设于垫石上 ,其每块底部焊接
的钢管必须放置于预留孔中心 ,注意位置必须准确 ,同时后支
架底部支撑钢板用灌砂法固定。
2.3 主梁架设
主梁架设时 ,要求用螺栓将其拼装成整体 ,同时检查各部
件之间连接螺栓是否连接可靠。其上供度要求符合设计要 ,不
允许向内旁弯 ,箱梁节段之间连接螺栓帽统一置于腹板外侧 ,
主梁竖向不允许下挠 ,全长旁弯控制在 1/2000 以内 ,不允许
向内外凹凸。两组主梁轨道应沿桥纵向保持整体平行 ,平行度
要求控制在≤ 3mm 以内 ,主梁底面也要求在同一水平面上。
1)架设右侧 1# 主梁 ,架设左侧 1# 主梁 ,架设前应将节
点板(上侧、下侧)松上于 1#-2# 接头处的一号主梁上面 ;
2)起吊横联梁 ,并用螺栓紧固于左右梁之间 ,然后把侧
节点板上于一号主梁接头(注意不要上紧);
3)起吊左右 2# 主梁 ,和左右 1# 主梁节点板相连接 ,注
意位置方正 ,然后吊装横联梁并上紧 ,同样原则 ,左右 3# 主梁。
2.4 拆除临时支架
主梁安装、固定完毕后 ,拆除临时支架。
2.5 挑梁、外肋、中肋及下肋
把主梁挑梁及外肋上上安装在一起作为整体吊装(限位
块必须装上),注意左右应对称吊装 ,尽量避免两侧差翼过大。
然后安装中肋及下肋。
2.6 电器及液压系统安装
安装电器及液压系统 ,并试车完毕。
2.7 安装导梁
安装导梁时 ,其直线度误差全长应控制在 3mm 以内 ,其对
角线误差也应控制在 5mm 以内 ,接头处上下轨道的错台控制在
1mm 以内 ,两侧导梁的标高误差控制在 3mm 以内 ,平行度控制
在 3mm 以内。
2.8 安装其他附属装置
主梁、挑梁、外肋、中肋及下肋、电器及液压系统、导梁
及起吊小车完成后 ,安装模架其它附属装置。
2.9 合模后安装模板
检查已经安装好的部件公差,根据制梁要求设横联螺旋顶,
然后利用吊机单片吊装底模。
底模中缝作为模架对称中心应与 PC 里梁纵向中心线重合。
所有接缝外观要平滑 ,无突变现象 ,涂模板油 ;接缝处用
δ3 泡膜胶填充 ,使其密贴 ,接缝处间隙及高低错位应不小于
0.5mm。
底模预拱度 ,根据堆载试验后侧得数据进行调整预拱度 ,
注意调定后取面要连贯 ,并填缝。
侧模预拱度随底模一起起拱 ,侧模按 PC 梁调整线型 ,手
动调整支撑螺杆。起拱后 ,侧模间隙要用泡膜胶填充 ,面板接
缝处粘透明胶布。
3 上行式移动模架预压3.1 预压目的
消除基础、移动模架非弹性变形、移动模架不均匀下沉 ;
测量移动模架弹性变形量 ,为保证梁体线性采取的预设拱度、
为立模标高提供依据 ;确保亮度高程复核设计要求。
3.2 预压材料
采用沙袋结合钢筋的方式进行预压,预压沙袋应逐个称重,
钢筋重量可采用称量或通过根数来换算重量 ,确保实际预压荷
载与设计相符合。
3.3 预压重量
预压荷载为梁体自重加内模重量及临时施工荷载 ,按照梁
体自重的 120% 计算。
3.4 预压期限
预压期限原则上以支架变形稳定后即可结束 ,移动模架变
形稳定的标准为连续三天观测的沉降值不大于 3mm。达到上述
标准即可停止预压。
3.5 加载顺序
为确保安全 ,加载应分级进行 ,一级加载、二级加载、三
级加载、四级加载 ,每阶段加载完成后要进行观测 ,待稳定后
方可进行下一级加载 ,每级持荷时间不少于 1 小时。加载过程
中应派专人对移动模架进行观察 ,发现问题立即停止加载 ,问
题处理后方可继续。
3.6 加载模式
1)一级加载 :按梁体的 50% 预压
一级加载主要模拟完成下列部位的工作 :底模板的立模、
腹板钢筋、预应力筋、内模安装、顶板翼缘钢筋、预应力筋的
安装等施工过程 ,其荷载按均布于底板上。由于一级荷载相对
较小 ,可以考虑完成一级加载后才进行各观测点观测。
2)二级加载 :按梁体的 80% 预压
二级加载主要是模拟完成混凝土的浇注工作 :其底板砼、
斜板砼、顶板、翼缘板砼在已形成一定施工梯度的全断面浇注 ,
同时分析顶、底、翼缘板砼在跨中断面的最不利受力状态。
3)三级加载 :100% 梁体自重
三级的加载模式是模拟底板砼、斜腹板砼、顶板、翼缘板
砼浇注完成的状况,加载过程观测 :分为底板砼全部浇注完成,
腹板砼浇注完成 ,顶板翼缘板砼施工完成。当然 ,测量观测工
作必须是全过程进行 ,认真观测每个观测点各自标高的变化情
况 ,在观测过程中 ,若有异常变化 ,应立即暂停加载且作应急
处理 ,在查找到原因 ,处理完事后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步工作。
4)四级加载 :120% 梁体自重
四级的加载模式是砼全部浇注完成 ,且考虑施工机器、内
模、人员重量影响。
4 上行式移动模架过孔走行
4.1 脱模
1)箱梁张拉完毕 ,拆除墩顶散模 ,移动模架作业队与箱
梁施工作业队工序交接完毕 ;
2)按照先中间后两端的顺序拆除吊杆 ,底模架吊杆处准
备木头垫块 ,防止吊杆掉落与底模架碰撞破坏吊杆丝口 ;
3)拆除底模及侧模纵横向连接螺栓 ,拆除模架横向对接
螺栓 ,螺栓拆除注意各点均衡拆除 ,以免造成单点受力过大螺
栓无法拆除 ;
4)检查牵引设备 ,包括钢丝绳、牵引器、卷扬机及机架、
配重块 ;
5)控制辅助支腿顶升油缸供油速度 ,待后支腿油缸脱空
后即马上停止顶升 ,拆除后支腿油缸保险箍 ,收回脱空后支腿 ;
6)安装好后支腿吊挂轮 ,确认销轴上全 ,并检查吊挂轮
与轨道的密贴状况 ,用角钢垫压吊挂轮套 ,确保吊挂轮与轨道
的密贴。后支腿安装牵引绳 ,吊挂前移至设计位置 ;
7)启动辅助支腿及前腿支承油缸 ,整机下降 0.27m。
4.2 开模
1)复查底模架之间联接的所有节点、吊杆底节 ,确认节
点螺栓、吊杆均已拆除到位 ;
2)左右底模架错开开模 ,先开左边一米 ,停止 ;再开右
边一米 ,停止 ;反复循环至开模到位为止。
注意问题 :
1)人员配备及分工,指挥人员2名,负责前后信号的联络 ;
模架前后端观察人员 4 名 ,负责观察开模是否均衡、同步及有
无异响 ;油泵操作人员 2 名 ,要求能熟练掌握油泵各操作手柄
功能 ;安全员 2 名 ,负责现场安全维护 ;
2)如发现开模有异响或开模不同步 ,马上停止开模 ,检
查原因 ,主要检查吊挂滚轮与侧模架之间有无阻挡。故障排除
后再行开模 ,严禁强行开模。
4.3 第一阶段走行
1)在梁面准确弹画出辅助支腿走行路线 ,检查走行路线
的桥面状况 ;
2)检查托辊轮箱中各滚轮是否能工作正常 ;
3)启动造桥机纵移机构 ,整机前移 10.7m 后停止。
注意事项 :
1)纵移过程中 ,需要严格控制辅助支腿走行路线与弹画
出的路线相符 ;
2)模架前后端各布置观察员 4 名 ,观测模架与现浇梁的
相对位置 ,有异常及时通报。
4.4 前支腿吊挂前移及安装
1)造桥机后支腿油缸伸出与主梁转换支点牛腿顶紧 ,前
支腿脱空 ,解除前支腿垫块与墩顶预埋件间锁定 ;
2)安装前支腿吊挂轮 ,确认销轴上全 ,检查吊挂轮与轨
道的密贴状况 ,必要时用角钢垫压吊挂轮套 ,确保吊挂轮与轨
道的密贴。前支腿安装牵引绳 ,吊挂前移至设计位置。
注意问题 :
1)牵引前支腿前复核 6# 主梁内沙袋配重量 ,最少 25t ;
2)前支腿快到设计墩位处时 ,应该放缓牵引速度 ,避免
前支腿牵引过位 ,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前支腿安装需要严格按
照设计要求 ,控制好支腿垂直度及平面位置 ;
3)前支腿安装完 ,经过自检、复检合格后 ,才允许投入
使用。
4.5 第二阶段走行
1)后支腿油缸收回、脱空 ,确认主梁前端滑道准确落入
前支腿托辊轮箱 ;
2)启动造桥机纵移机构 ,整机前移 22m 后到位 ;注意事
项与第一阶段走行一致。
5 结论
本文主要讨论了上行式移动模架拼装、预压及过孔施工控
制的因素、工作内容以及施工控制的方法。拼装操作人员必须
提前熟悉模架设备构件 ,强化岗前培训 ,加强安全意识。系统
预压是移动模架现浇梁施工的关键工序 ,预压必须重视过程沉
降观测工作 ,分析预压数据为设置预拱度提供科学依据。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快速论文发表网(www.ksfbw.com)本中心和国内数百家期刊杂志社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帮客户代发论文投稿.

投稿邮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82702382
联系电话:15295038833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广告推荐

文章评论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阅读排行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